胎息

内家拳(上)


  宋后无少木,别拿新中兴少某寺说事,与达摩祖师的武术毫无关系!
  先了解一下历史,再研究一下猫和老鼠到底是不是一家。

  一,《洗髓经》与《易筋经》在内家功夫中的地位

  以上内容,是从形意拳的习练方法中推断出内家拳产生的过程,但是内家拳准确的产生过程我们无法得知,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们要讨论的。

心意六合拳

  但是下面要介绍内家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得有一个先后顺序,因为内家功夫在产生之后也是有发展的,并且正是由于内家功夫的逐步发展,最后才导致了太极拳这个绝世功夫的产生,所以在介绍内家功夫时,是不可避免地要介绍各种内家拳的产生顺序的。

  我作为一个内家拳的习练者,仅以各种内家拳术的以心行气和能量传簇的本质来掌握这个顺序,如果有错误,欢迎大家指正。但我坚信我以内家功夫产生及成型的过程来介绍这个顺序,是最恰当的。因为对于这个顺序的理解,只有内家拳的习练者是最有发言权的。

  由内家拳产生的过程可以知道,内家拳绝不是某个人在某个时刻顿悟出来的,而是无数个前辈大师孜孜不倦探索实践的结果,所以,内家拳似乎不可能只在一个地域范围内产生。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各个地域的前辈大师都有一种从外家拳向内家拳过渡的理论与实际基础,通过各种交流切磋或实战导致了各种功夫的融合,最后产生了内家拳并固定下来。易筋经,洗髓经,心意把,内家功夫

  所以我们不去研究那种拳术或哪本武学著作于何时出现、由何人所作,只从内家功夫本身去讨论。

  内家拳的始祖就是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传承到李洛能先生后,将其更名为形意拳(后文中无论是用心意六合拳还是形意拳字样,都指的是一种拳)。而心意六合拳中的心意二字,指的就是以心行气的方式:心意抽合。

  与心意六合拳同时产生的,还有少林寺的心意把。与心意六合拳同理,心意把中心意二字的意义,也是指其以心行气的方式为心意抽合。

  心意六合拳和心意把以心行气的方式都是心意抽合,心意抽合的特点就是一蓄一发一抽合,发出的劲力是断的,蓄积的能量发出后还要重新用心意抽合蓄积能量,所以形意拳与心意把都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做出来,并且有发力的动作。

  前辈大师为了追求连续的劲力,就在心意抽合的基础上加入阴阳转换为心神抽合,能够发出连绵不断的劲力,就是太极拳和八卦掌。心神抽合的特点就是虚实转换连绵不绝,蓄发合一,所以太极拳中没有发力的动作,而是一个抽合一个劲力一打到底。

  从心意抽合的虚实转换发展到心神抽合的阴阳转换,就是内家拳的发展路程。同时以心行气的发力方式的名称也从最初的易筋易髓,发展到太极拳后统称为以心行气。

  目前大家能够从各种媒体中知道的内家功夫,基本上就是少林寺的心意把、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和武当的内家功夫(从武当还传下松溪内家拳,与武当功夫一样),武当的内家功夫基本上也是属于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之类的,所以就不单列了。散于各地的内家功夫或拳种,基本上也是由以上拳种流传出来的分支,不管其拳种名称如何,只要是内家拳,总不外乎心意抽合与心神抽合这二种以心行气的方式,所以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们不管目前存在的这些内家拳的现状如何,不管是花架子还是真功夫,我们只是从这些拳种的拳论中的论述,用以心行气、压缩旋转、阴阳转换为标准去认定是否为内家功夫。

  形意拳与心意把到底谁是内家拳的始祖?

  我个人倾向于形意拳是内家拳的始祖。

  目前对于形意拳的起源有三种观点,一说是达摩所创,一说是岳飞所创,一说是姬际可所创。我认为是岳飞所创,有二个证据,一个是前辈大师所说,一个是我的实际感受。

  据孙禄堂在《形意拳学》自序中所述:余尝闻吾师云,形意拳创自达摩祖师,名为内径。至宋岳武穆王发明后,元明两代因无书籍几乎失传。当明末清初之际,有蒲东诸冯人姬公先生讳际可、字隆风,武艺高超,经历有年,适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数编,融会其精微奥妙,后传授曹继武先生。曹先生即康熙癸酉科武试联捷三元,供职陕西靖远总镇者是也。

  又,一本佚名古拳谱序中有: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日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无人不知其勇,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

  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由戴龙邦在河南洛阳马学礼书屋中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写的。

  戴龙邦与孙禄堂先生均为武学及内家拳大家,仅仅从拳术的内容中就能够知道其历史渊源,何况戴龙邦先生与姬际可先生相距150年,并且戴龙邦先生是由姬际可、曹继武先生直传下来的弟子,难道会不知道形意拳是不是姬际可先生发明的?

  从我的习练实践来说,我接触过冷兵器时代使用的大枪。大枪可不是大家在公园里或传统武术比赛中见到的一人多长的细枪,冷兵器时代的兵器是必须要以自身重量增加打击力度的。我曾经练过一段时间大枪,三米多长,末端有碗口粗细,手都不能完全握住,至少二、三十斤,这才是冷兵器时代的大枪。要想使唤这样的大枪,用胳膊劲力是不行的,必须要用脊柱这条大龙的力量,握大枪的手只是一个支点,大枪要随着脊柱走,而习练这样的大枪,是最能感受出以心行气和周身整劲的!

  而少林寺的心意把,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其产生的准确时间了,仅仅从少林寺建于明朝末年的千佛殿中的由和尚们习练心意把产生的地坑来看,也早不过形意拳。如果少林寺的心意把产生的时间很久,那么我相信少林寺就会像武当山那样成为内家功夫的另一个集中发源地的,少林寺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的以外家拳著称,而心意把也没有被归纳到内家拳的行列里来的。

  但是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因为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不管谁是内家拳的始祖,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个事实就行:形意拳是将外家功夫习练到极致而形成的,心意把是少林寺和尚们在干农活时出现以心行气后结合其习练的外家功夫形成的,而太极拳、八卦掌则是在形意拳、心意把的心意抽合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以心行气一旦被习练出来,对于一个习武者来说,是不需要别人的指点就会将其用于技击功夫的。所以,习练出以心行气,并且把以心行气发力用于技击功夫上,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但是,以心行气会习练到一个什么程度,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如何将以心行气发力的习练方法、技击方法提高到一个功夫体系的系统的层次,就是摆在前辈大师面前的另一个探索的起点!这就如同人们把正常的肌肉紧张发力发展并运用到技击术的过程一样。

  我们现在无法明确知道前辈大师将以心行气发力发展到一个功夫体系的过程,但是,我们只从各种内家功夫的表象就能够发现一个现象,即无论是形意拳还是心意把,均将其功夫称之为易筋易髓,并且名称中均有心意二字,所以这就不得不让我们联系到被视为内家功夫的圭臬的《洗髓经》和《易筋经》!

  我认为,前辈大师在将以心行气的发力方式应用于技击术并形成一个系统的拳术过程中,必定是参考了《洗髓经》和《易筋经》,所以形意拳和心意把都将其功夫称之为易筋易髓,这就明显说明内家拳的形成过程是各派前辈大师们参考《洗髓经》、《易筋经》并相互交流最终成形的结果。

  对于《洗髓经》和《易筋经》,以不懂内家功夫的人的眼光来看,二本经书似乎写的只是强身壮体的方法。但是,《洗髓经》中描述的以心行气、河车运行是内家功夫的根基;《易筋经》中的“膜论”,写的是内家功夫的最高层次“涨筋腾膜、真气鼓荡”。《洗髓经》和《易筋经》无疑是内家功夫的圭臬!

  所以,到底《洗髓经》和《易筋经》是在形意拳与心意把之前就写成的,还是之后写成的,我还无法推断出来。因为从其习练方法来说,还没有过度到拳术的程度;但是从其写的以心行气、涨筋腾膜来说,却是内家拳的最高功夫!

  所以我认为,《洗髓经》和《易筋经》是内家功夫的前辈大师共同在形成并完善内家功夫体系时写出的,并且,《洗髓经》和《易筋经》开创了以后内家拳论的先河,即不写内家功夫的具体习练方法,只写功夫成就后的结果,其目的大概就是高术慎传吧,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功夫就是吃饭的家伙式啊,不是能够轻易外传的!

  因为《洗髓经》和《易筋经》与内家功夫的这种关系,所以本书就介绍一下《洗髓经》和《易筋经》。

  我认为《洗髓经》和《易筋经》纯粹是我们自己的道家对于人体发力的研究成果,内家功夫的产生纯粹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产物,而中华文化中唯一研究身体的奥妙的就是道家。远古道士的炼丹术就是在追求身体的完善。

  炼丹之术大概在老子身后不久就产生了,到了秦始皇时就已经有大规模的炼丹等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了,不是有秦始皇命令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到海里寻丹的传说吗。

  《汉武帝内传》中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境界。就是说在汉朝,就已经有易筋易髓的概念了。

  但是从表面来看,《洗髓经》和《易筋经》介绍的不是武术功夫,而是对于身体的以心行气的探索而得出的知识,更像是健身养生之类的东西。但实际上《洗髓经》和《易筋经》就是一门研究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的高深功夫,只是作者是站在比单纯的技击功夫更加高级的完善自身的层次写出来的。前辈大师在研究探索身体时发现了经络,并且发现了以心行气能够在身体内里产生在经络中的能量传簇。这个易筋易髓的概念就是以心行气的始祖。到了李洛能先生的形意拳论中,还在将形意拳功夫称之为易筋易髓,直到太极拳出现以后,易筋易髓才被称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易,改变、转换的意思;筋,人体之经络也。易筋,在内家拳来说就是换力的意思,即将肌肉紧张发力换为以心行气发力。为什么以心行气发力会导致出现筋的概念?

  《易筋经》说: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

  用肌肉紧张发力时,是体会不到筋(即经络)的,因为肌肉紧张发力时,无论是能量的产生还是传输,都是依靠肌肉的。

  只有用以心行气发力,才能够感觉并体会到筋的存在,因为以心行气产生的能量在体内的运行路径就是筋,就是经络。并且,以心行气的能量在体内传簇时的感觉就是能量贯通身体形成一根筋,这根筋从头顶百会到脚底涌泉,再到两手劳宫,身体仿佛被这根筋牵动而运动。

  所以,用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替代肌肉紧张发力的过程,就是易筋。

  我认为《洗髓经》和《易筋经》是纯粹的道家功夫,或者说是纯粹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绝非外传来的。但是由于传说《洗髓经》和《易筋经》由少林寺流传出来,难免不被佛家修改,所以《洗髓经》和《易筋经》开头一句都是佛祖,许多内容也托佛祖之名,并不能说明《洗髓经》和《易筋经》就是佛家的东西,《洗髓经》和《易筋经》中的许多概念及内容,最重要的经络与“易”的阴阳之道都是道家的,与佛家没有什么关系,佛家也不研究这些东西。大家比较一下《易筋经》与佛家的其他经文,再与道家经文比较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易筋经》就是发明形意拳与心意把的前辈大师们相互交流、研究、探索的共同结晶!因为从习练出以心行气,到将以心行气习练到涨筋腾膜的程度,大概不会是一个人在其一生能够探索得到的,必定是几辈人共同研究、探索并传承出来的!

  从南宋的岳飞创立形意拳,到姬际可在明朝重新“找回”形意拳,到明朝出现的心意把(心意把肯定是在少林寺千佛殿建成之前出现的,到千佛殿建成后已经成为一种成形的看家护院的功夫了),可以说内家功夫到明朝才开始形成体系,但是传播范围及其狭窄,世人大部分都不知道。在形意拳与心意把形成完整的功夫体系之前,均无这两种内家拳术的论述流传,在《易筋经》出现后,才开始出现内家拳的各种论述,并且将其功夫均称之为易筋易髓。

  好,下面我们就先了解一下《洗髓经》和《易筋经》,然后再在以《洗髓经》和《易筋经》中介绍的以心行气、易筋易髓为基础详细介绍心意把、形意拳和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家功夫。

  先说明一下,只从《洗髓经》和《易筋经》的内容来看,似乎只是强身壮体的功法,到底是作者假托强身壮体的功法而实写内家功夫,或是作者站在比技击功夫更高的层次写出来的,我倾向于前者。因为《洗髓经》和《易筋经》在不懂武学者的眼中只是强身壮体的功法,而在具备一定内家功夫者的眼中才是一本武学著作。

  《洗髓经》和《易筋经》只写习练功夫的结果而没有写具体内里的习练方法,只有十二式的外形动作而没有写在习练十二式涨筋腾膜过程中的以心行气的习练方法。

  从《洗髓经》的内容及格式来看,与《易筋经》差距过大,我认为不是一个写的。

  无论是《洗髓经》还是《易筋经》,其关键内容都是不完整的,即只告诉了大家易筋易髓、以心行气、涨筋腾膜的功夫结果,而并没有告诉大家具体习练方法;只告诉了大家习练元气而达到涨筋腾膜的程度,但是并没有告诉大家怎么控制元气在体内传簇运行。我想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在冷兵器时代,功夫就是饭碗,所以轻易不将真功夫示人,只写功夫结果用于后辈传承,而以心行气的习练则只能师徒面对面亲传;第二,也许《易筋经》写完后没有公开,而是由后人保存,而后人没有将内功心法公开。

  二,《洗髓经》

  从现在流行的《洗髓经》中看,其内容、格式与《易筋经》差别巨大,虽然以强身壮体之名义写出,但是能够看出其与强身壮体的经络运行理论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内家功夫与普通的强身壮体的功法的区别。按照前辈大师的说法,固其根而静心为修身,养其根而动心为拳术,动心,就要以心行气。

心意拳

  因为《洗髓经》中有与内家功夫无关的内容,就不全篇介绍,只介绍有关内家功夫的内容:

  (原文)洗髓经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见离,得了涅盘意。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蜗角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疠宜紧避。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待报四重恩,永减三途苦。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

  (介绍)按照形意拳的习练方法,易筋的过程就是从明劲打出暗劲的换力过程,将肌肉紧张发力习练到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而洗髓是习练内里以心行气的方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易筋要在易髓之前,故经文曰“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形意拳就是从易筋开始练到易髓的。

  但是在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家拳出现后,就已经没有用肌肉紧张发力打明劲的习练阶段了,而是直接习练在肌肉不紧张状态下的内外合一,所以就内家拳发展到现代的程度来说,易筋易髓是应该同时习练的,即内外双修。

  《洗髓经》和《易筋经》中,出现大量描述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的内容,似乎与内家功夫无关,此为谬误。内家功夫一旦习练出以心行气,基本上不需要外形动作就能够在体内生成能量传簇,所以内家功夫是一种可以随时随地、时时刻刻习练的功夫,即练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

  “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即洗髓功是在晚上习练的。为什么只能在晚上习练,我不清楚。可能是为了使这些功法不能外传,不让外人知道吧。

  “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此为习练功法的第一步,即封闭眼、口、鼻、耳、人中外五行反观内照,呼吸与心合拍,周身空虚,以吐纳自身与外界的能量,了解自身。“腹中空净气腾然”,这就是拳论中的功夫。

  “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这大概是人类第一次提出心脏对于身体的控制作用吧。身静神静,唯有心动。

  “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这是在告诉大家习练以心行气的过程是很艰难并需要长期坚持的,从微而至著,未可一蹴企,要一点一点去习练、感受出以心行气。

  (原文)无始钟气篇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造石,水火可与并。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介绍)按照此段意思,宇宙的至理是无法用耳目参悟的,只能用元气参悟。元气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先天之气。这是作者在科学知识缺乏的时代的认识,是错误的。人不吃饭、喝水、呼吸则瞬间灭亡,人体所需的一切能量均为吃饭、喝水、呼吸获得,所以没有什么元气。

  但是以心行气能够生成能量,作者(包括所有古时的前辈大师)均无法解释这个事情,就将以心行气生成的能量称之为元气、先天一气、胎气、阴气等。

  现在我们用科学方法定义元气,即身体用以心行气的方式获得的能够使身体发出力量的能量,这个能量来源于吃饭、喝水、呼吸。肌肉紧张发力使用的也是这个能量源。

  元气不是耳目能够感知的,需要参悟,即习练出来。

  理,就是经络,就是在《易筋经》中所说的筋。筋就是元气的运行通道。

  没有经络,元气就无法运行;没有元气,经络就无法显现,所以元气与经络是不可分离的一体。这是与现代医学相符的,经络只能体现在身体之中,而在人死后的解剖中却无法发现经络。

  元气在经络中无间滞地运行,为生命之依托。

  元气与筋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叫气、筋?

  《洗髓经》写气,以心行气;《易筋经》写筋膜,涨筋腾膜。

  元气为以心行气使用的能量,涨筋腾膜则是元气在体内传簇出现的结果。即气与筋是因与果的关系。

  以心行气生成的能量在体内传簇时就是气的流动的感觉,并且在涨筋腾膜阶段,气的鼓荡感觉更加强烈。以心行气的能量在体内经络中传簇,习练到一定层次,能量传簇就会形成一根能够拉动身体运动的筋,习练成了这根筋,就可以不用肌肉紧张发力就能够用以心行气的能量驱动身体运动,这个过程就是易筋。

  所以气与筋是不可分的,元气在经络中无间滞地运行,就是万物所依的命。这个能量传簇可以穿金破石,可以让水火交融相济,生死皆为肉体的转换而元气不灭。

  水火交融,指的是元气在小周天的运行,即心属火,火炎上,所以要下降到会阴以炎上;肾属水,水润下,所以要上升到百会以润下。此为五行驱动的能量传簇,即以心行气,能量的周天运行都是以心行气发起的,具体来说,就是心火炎上带动起五行能量传簇的,在内家拳里是以河车运行实现的。

  人的生死皆在于元气,元气的有无及运行决定生死。水火不能交融就会有杀机,水火交融就会出现生意。

  经络为元气所用,元气以经络为载体,元气以经络之运行为目的,而经络之运行是为了培养元气。元气与经络不可分离,否则元气与经络就皆无。

  元气与经络只是追求的手段和方法,而追求的最终目的却是元气与经络浑然一体。

  元气是没有始终的宇宙浩瀚之气,懂得了元气与经络的体用,才能够洗髓。

  此段文字主要写体用,元气为体,筋、理为用,而筋、理就是身体。体用原则就是武学与丹道不同之处。丹道只有元气运行之体而没有筋、理之用,而武学需要以元气之体转换出来筋、理之用,就是用元气进行以心行气,以求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的能量蓄发,为用。即丹道只追求元气与精气的阴阳转换而不追求巨大的技击能量和力量,武学则不但需要元气之体,还要追求筋、理之用以生成巨大的技击能量和力量。
下一页:

内家拳(中)

上一页:

达摩心意把